首页 / 教学平台与育人基地 / 教研培一体化实践
“教研培一体化”简介
发布时间:2022-12-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相继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正式启动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了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培养教师的高师院校,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以及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良性互动的“教研培一体化”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

“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利用高校和中小学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课堂、教师参与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专业素质和教师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模式。

第一,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高校通过“教研培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急需的学科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美国著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家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需要七类知识的支撑: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知识。在“教研培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到中小学基地学校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支教活动,通过观摩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报告讲座,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了解中小学学生及其学习特点、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知识等,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第三,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教学现状,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中小学一线的教师在对课程理解、教材分析和方法实施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困惑。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高校教师,通过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教学现状研究,采取各种方式对一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转变其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实践反思的过程。高师院校对师范生进行师范教育并非是教师教育的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它包括职前、入职、职后的三个教育阶段,这三个阶段互相关联、互相衔接、各有侧重。

所谓“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中小学相结合,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培训等活动形式、将高校资源与基础教育有效地整合,实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职前教育)、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职后教育)三大职能,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人才的作用。

高师院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学生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师德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

三、“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是最基本的职能。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是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改革的过程中,高师院校不仅是参与,更重要的如何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导实践和实际操作,更为重要的是给人以精神与素养的熏陶、智慧与思维的启迪、思想与理念的提升。因此,高师院校只有把教学、教研、培训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目标一致原则。在“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研究和关注基础教育教学问题为载体,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共同目的。

第二,优势互补的原则。“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高校教师、师范生、一线教师(包括教研员)三类主要主体,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比如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科研经验丰富、人力资源丰富,一线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两种优势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为教研培合作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通过互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第三,高校主动性原则。作为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在培养职前教师的本科教学和在培训职后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要生存、发展,必须主动向基础学校寻求合作伙伴,主动为基础教育着想,主动寻求基础教育参与,主动与基础教育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结合基础教育要求安排教学课程和内容,与基础教育保持共同的目标,以取得基础教育的支持。

四、“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关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中提出“聘请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 。因此,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构建以高校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师处于核心地位,高校教师既关注教师的职前教育也关注教师的职后教育,对在课程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教育研究的成果用于本科教学和教师培训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二是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培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小学一线教师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或特级教师的名师作为核心。高校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引领示范作用,利用他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聘请他们对在校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指导、开设讲座和培训,提高在校学生的教学能力。